- · 《内蒙古煤炭经济》栏目[06/30]
- · 《内蒙古煤炭经济》收稿[06/30]
- · 《内蒙古煤炭经济》投稿[06/30]
- · 《内蒙古煤炭经济》征稿[06/30]
- · 《内蒙古煤炭经济》刊物[06/30]
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外语人才的培养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2013年,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(简称“一带一路”)的伟大战略构想。“一带一路”极大地推动我国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
2013年,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(简称“一带一路”)的伟大战略构想。“一带一路”极大地推动我国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,实现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。
内蒙古地区地理位置独特,横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,与蒙古、俄罗斯两国接壤,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我区外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,必须要语言铺路,语言人才先行(张日培,2015)。因此,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是我区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。笔者对我区5所高校及300名英语专业毕业生展开调查,分析当前我区外语人才培养现状,探究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,最后提出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战略。
1 内蒙古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
目前,我区外语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,培养模式过于陈旧,忽略了其自身地域和文化的特殊性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。第一,教学内容单一,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。我区各高校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知识,忽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,从而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只熟悉语言概念,缺少将语言与专业知识结合应用的技能,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极度欠缺,社会适应性较差。虽然也有高校开始探索“外语+专业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但涉及的专业知识往往偏重理论,缺乏实践性和系统性。
第二,培养目标不明确,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。在外语课堂教学中,许多教师仍然把语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。在有限的技能训练中,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往往脱离真实生活、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,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(束定芳,2014)。由于内蒙古地区长期以来缺乏统一、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,教学目标较为模糊,教师往往生搬硬套教学理论。
第三,外语教师师资水平有待提高。与北京、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,内蒙古地区整体师资水平偏低,尤其是双师型人才更为匮乏。此外,外语教师去国内知名高校访问交流或出国培训进修的机会较少,一定程度上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。
第四,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,内蒙古地区英语人才相对过剩,小语种人才稀缺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带动下,内蒙古地区与其他各国交流日渐频繁,旅游业的发展也急需大量小语种人才。
2 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内蒙古外语人才需求特点
传统以综合技能为主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“一带一路”战略需求。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背景下,内蒙古地区外语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。
1)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
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、语言文化、宗教信仰等,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和全球理解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国际化外语人才将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。外语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,更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能力,开阔的国际视野,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,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。
2) 满足市场需求的多语言外语人才
“一带一路”涉及沿线65个国家,53种官方语言。据统计,截至2015年12月,我国企业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数量高达49个,投资项目近4000个(郭朝先等,2016)。要想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,小语种人才不可或缺。然而,纵观我区外语教育,英语历来居于主导地位,英语人才过剩,而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。在笔者所在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,几乎所有本科和高职院校均开设有英语专业,但小语种仅涉及日语、俄语、韩语,招生人数也极其有限。个别院校由于招生困难,小语种专业开设不久无奈取消。各院校开设的第二外语也多是日语和俄语课程,主要仍以应试为主,学生大多缺乏口语交流能力,根本不适应“一带一路”经济发展对多语言外语人才的需求。
3) 兼备娴熟的语言技能与综合专业知识
基于“一带一路”全球化发展趋势,具有多语言文化背影,懂得国际经济、政治、管理、营销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市场青睐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,涉及贸易、运输、金融、能源、法律、电子商务、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。单纯的语言人才严重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,培养“外语技能+专业知识+综合素养”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经济发展对外语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。
文章来源:《内蒙古煤炭经济》 网址: http://www.nmgmtjj.cn/qikandaodu/2021/0427/826.html